我國傳統醫學史上的奇書
2016-11-22
人類出現以后,就有疾病,有了疾病必然要尋求各種醫治的方法,所以醫療技術的形成實際上要遠遠早于《黃帝內經》。但傳統醫學作為一個學術體系的形成,卻是從《黃帝內經》開始的。
《黃帝內經》第一次系統講述了人的生理、病理、疾病、治療的原則和方法,是傳統醫學的奠基之作,庇佑著我們中華民族,使之戰勝疾患和災難,生生不息,繁衍昌盛。可以說,沒有傳統醫學,沒有《黃帝內經》的中華民族,是難以想象的。
《黃帝內經》里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思想是“治未病”。《黃帝內經》說“不治已病治未病,不治已亂治未亂”。意思是說,假如一個人的肝臟出了問題,不要盲目地只治療肝臟。肝屬木,腎屬水,水生木,心屬火,木生火,所以也要從腎臟和心臟上著手治療。
《黃帝內經》還是我國第一部養生寶典。書中講到了怎樣治病,但比治病更重要的,是講了怎樣能夠不得病,怎樣使我們在不吃藥的情況下健康長壽。
《黃帝內經》以生命為中心,講述了醫學、天文學、地理學、心理學、社會學,還有哲學和歷史等各個方面的內容,可以說是一部圍繞生命問題而展開的百科全書。
我們國學的核心實際上就是生命哲學,《黃帝內經》就是以黃帝的名字命名的、影響最大的國學經典。中國古代有三大以“經”命名的奇書,第一部是《易經》,第二部是《道德經》,第三部就是《黃帝內經》。
《黃帝內經》大約成書于2000年前的秦漢時期,內容包括《素問》81篇和《靈樞》81篇,各9卷。分別從陰陽五行、天人相應、五運六氣、臟腑經絡、病機、診法、治則、針灸等方面,結合當時哲學和自然科學的成就,做出了比較系統的理論概括和認識,迄今在診治學上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。
我們的祖先在《黃帝內經》里有一些深奧精辟的闡述,揭示了許多現代科學正試圖證實與將要證實的成就。中國古代最著名的醫學家張仲景、華佗、孫思邈、李時珍等均深受《黃帝內經》思想的熏陶和影響,刻苦研讀,深得其精要,終成我國歷史上的一代名醫。